当前位置: 首页 > 情感日志 > 正文

老人与地铁

来源: 西南文学汇 时间:2021-08-12

老人与地铁

每天上下班时的地铁里,极少看到老年人,一节车厢里能有一两位已经很难得了。

 

老人们是明智的。

 

曾经有一次,我跟已满50岁的李老三说:“再过10年,你就不适合坐地铁了。”李老三无奈地点了点头。

 

我这么说没有一点不尊重老年的李老三和李老三的老年的意思。

 

 

 

每次下班回家,我要从1号线建国门站西南口进站。刷卡后右拐,我通常会犯晕:眼前,脚下,是深深长长的下楼台阶,没有电梯。那高度,足以让没有恐高症的人患上恐高症,让有恐高症的人望而却步。

 

有一次,我特意数了一下,这段楼梯一共有6小段,每段16级台阶,总计就是96级。

 

老年人走下这96级台阶,可想而知该有多么费劲。

 

要是登上这么高的台阶呢?还不知道中途要歇息几次。

 

进站出站只是老年人艰难地铁旅程中的一段,如果需要换乘,上楼下楼,下楼上楼,有时有电梯,有时没电梯,还要走过长长的换乘通道……连年轻人都觉得又累又烦,更别说体力不济行动缓慢的老年人。

 

坐地铁的年轻人,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:站了半天挤了半天,早已疲惫不堪、心烦意乱,这时,眼前座位上艳羡了半天的人终于下车,于是心中窃喜,幸运地赶紧坐过去,把挎包卸下来放在腿上,抖抖肩膀,拽拽衣角,长长地出一口气,准备闭上眼睛享受一会。

 

气还没出完,眼睛刚闭到半路,眼前突然出现一位刚刚挤上车的老人,眼光正往你的座位这边看,明显是在搜寻座位。

 

其实老人明明知道不会有现成的空座位。

 

一切心照不宣。

 

作为一个有文化讲道德的年轻人,你不好意思坐下去了,虽然内心并不情愿,也只能重新背起挎包,潇洒地站起身,礼貌地对老人说:您坐这吧。

 

你在老人的一声“谢谢”中,继续回复到刚才的状态。只是,老人根本不知道你其实已经站了一路,刚坐下不到10秒钟。

 

其实,年轻人不必觉得委屈,老人也不必有压力。

 

绝大部分老年人十分理解年轻人的辛苦,他们对年轻人的小小善意是心存感激的;而年轻人固然辛苦,但是面对老人,这点奉献和牺牲精神必然是要有的。

 

 

 

在地铁里,换乘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。且不说换乘路线通常很远,翻山越岭,七上八下,十分累人,一个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心理压力的事实就是:老年人走路速度慢,无法与年轻人保持同步,因而,会受到年轻人的“不耐烦”。

 

这几乎是出行的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。年轻人只能跟在老人身后放慢脚步,找准时机,侧身,紧走几步超越过去,同时心里暗暗埋怨“怎么不靠右走”,或者“这么大岁数了,打个车多安全”。

 

其实,作为年轻乘客,应该很清楚:乘坐地铁出行的老年人,在所有乘客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已经很小了。

 

老人们如果没有特殊的事,不会轻易坐地铁。

 

一对老夫妻从八角地铁上车,去往复兴门站。原来,两位老人以前几十年一直住在西南二环附近,后来因为拆迁,搬到了西五环。今天,两位老人说要回原来的地界儿,看看那里变成啥样了。

 

一位大爷,坐地铁去东单的一家医院。原来,他一早听说一位老朋友生病住院了,着急要去看,可是孩子们都不在家,没法开车送他。老人正好住得离地铁站不远,狠了狠心去坐地铁,看着拥挤的人群,还是奋不顾身地跟着大家挤了进来。

 

一位60多岁的大叔,精神状态不错,年轻人给他让座他也不坐。原来,这位大叔几个月前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,现在单位返聘他回去“继续发挥余热”,他现在每个星期到单位去两次,“我每次坐地铁来回上下班,就当锻炼身体了。”

 

有一对老夫妻带了三个包,鼓鼓囊囊的,说是去通州看孙子。“城里房子太贵,买不起,只好帮助儿子在通州买了一套。这下倒好,去一趟,从大西头到紧东头。”

 

还有一对北京老夫妻,坐在地铁里一直兴致高昂地说着话。我渐渐听明白了,原来,两位老人听说北京有新的地铁线路开通,便决定去体验一把。这个习惯两人已经坚持了好几年。

 

一天早晨,我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,拉着一个带轱辘的拉杆帆布包,一步一挪地下台阶进地铁站。我有点担心,人这么多,一个老人,还带着包,一会儿可怎么挤车坐车。

 

我上前想帮老人拎她的拉杆包,不料老人挥挥手拒绝了:没事,里边没东西,我到马路对面市场买点菜,习惯了。

 

原来,老人不是要坐地铁,只是要从地铁通道过马路。

 

 

 

老人们很少坐地铁,是因为他们这一辈子已经走过了很多路,该歇一歇了。

坐地铁的老人,背后大多会有一个不为年轻人所知的故事。

 

年轻人应该尊重每位老人的每一个故事,毕竟,在将来,年轻人也会成为故事的主角。

作者简介

 

李辉,河北承德人在北京,业余写作者

癫痫病应该吃哪种药
西宁重点癫痫医院
青少年癫痫的治疗

热门栏目